1.稳增长、拼经济、提振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关键信号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其传递出的政策信号意义重大。
2.提及“金融”19次 政府工作报告为金融工作划重点
3月5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 “金融”这一关键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19次,比去年多了3次。另外,“保险”出现9次, “银行”“资本市场”各出现1次。
3.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重塑:不再保留银保监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3月7日,备受各方关注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下称《改革方案》)出炉。《改革方案》提出,将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等重磅改革内容。
4.京津冀金融“强动力” 三地实体“添活力”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实体经济聚集地。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是2013年的1.8倍,区域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这与金融“活水”的持续精准“滴灌”密不可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近些年来,金融业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特别是支持三地实体经济扩大产能、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在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贡献了力量。
5.国家统计局:2月份工业企业生产恢复加快 PPI环比持平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2%。1—2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