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广州正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发展。为借鉴世界湾区经济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搭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本届金交会期间,活动主办方特别举办了系列高端论坛。
其中,6月22日,由南沙作主办单位之一的两个重磅论坛在金交会现场进行,分别是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联与未来机遇的“世界湾区全球对话 ——2019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和首届租赁和合论坛,集中聚焦融资租赁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近2200家融资租赁企业落户南沙,占全市80%以上!
6月22日,首届租赁和合论坛举行,集中聚焦融资租赁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南沙新设港澳企业猛增7倍
湾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正在不断探索湾区经济发展新模式:以顶层设计统领全局,以超前引领促进城市定位,以双强驱动加快产业融合。而粤港澳大湾区因其丰富的创新因子、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金融科技及科技创新的湾区高地。为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必须借鉴世界金融、贸易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搭建智慧平台。
6月22日,由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工作局联合主办的“世界湾区全球对话——2019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在第八届金交会上成功举办,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搭台引智,群策群力、献计献策。
在湾区论坛上,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总经济师李芳琪作为主办方代表对南沙做推介。李芳琪表示,南沙是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位于广州最南端,面积803平方公里,2012年获批国家新区、2014年获批自贸试验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被赋予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南沙发挥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毗邻港澳的开放优势,营商环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湾区明珠、开放枢纽、未来之城”的愿景和格局进一步变为现实。
他用三个“新”形容南沙的现在。第一个“新”,就是现代产业集聚的新高地。近年来南沙企业快速集聚。自贸区挂牌以来新增企业数近10万家,增长12.7倍,人工智能、航运物流、先进制造、金融商务、海洋科技等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个“新”,就是南沙成为创新创业的新热土。自贸区挂牌以来,南沙推出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已累计形成439项制度创新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港澳投资势头迅猛,2018年新设港澳企业1504家(累计企业2872家)、新投资额496亿美元,分别增长7倍和6倍。正在加快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和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成立穗港澳“一带一路”企业合作联盟、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出台港澳人才专项扶持奖励政策。
第三个“新”,就是南沙正在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滨海新城。南沙将建成一座绿色生态之城。南沙将是一座交通枢纽之城。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湾区全部11座城市及五大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一批轨道交通、高快速路、跨江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广深港高铁通车以后,南沙到香港市中心缩短至30分钟。南沙大桥今年5月正式通车,进一步联通了珠江口两岸的联系更加便捷。未来3到5年,随着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相继建成,将构建起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南沙的出行将十分地便捷。
专家把脉: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造湾区金融新引力
在“世界湾区 全球对话——2019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美国、瑞士等研究世界湾区经济的专家学者和世界500强企业代表深入探讨世界湾区发展趋势,探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优势和劣势,把握湾区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国际一流领先湾区的四大硬件:天然便捷的交通良港、配套的交易中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而金融、科技、创新等基础素质也大踏步追赶上世界三大标杆湾区,据《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创新能力对比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约35.9万件,创新能力具备世界领先水平。
张利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利庠梳理了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和差距,从规划引领、产业协同、深港合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是龙头,龙身是哪?是湛江、广西等整个北部湾城市;龙尾是谁?就是越南等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大湾区。眼光不要瞄在咱们这个地区,更不能形成内斗,否则大湾区搞不起来。将来创新走廊的中心有可能是南沙,南沙会成为这个创新走廊的中心,它可以把深圳的科技创新、香港的国际标准、还有珠海和那边腹地的原材料进行整体的整合。
陆晨(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陆晨提出,应借鉴华尔街的经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和金融。详细介绍了华尔街多层次市场发展历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定位。并对华尔街和纽约湾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做出了梳理,提出应该从制度规则开始,进一步落实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简政放权,让金融取代房地产成为支撑和推动下一个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力军,并建设深港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湾区经济建设。
吕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吕铁建议,以领先市场建设驱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分析了领先市场建设对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和数字经济领先市场的主要特征及支撑机制,最后给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领先市场的对策: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大范围网络接入;拓展数字消费模式和消费空间,强化数据资产累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据资源利用能力;提升消费者信息技能,强化价值共创意愿和能力;优化数字消费制度环境,以规则领先扩大全球影响力。
李冠群(香港保险业登记委员会委员):
大湾区发展给保险及资产传承行业带来机遇。李冠群讨论了香港保险优势及重要性,大湾区保险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给出了大湾区保险合作的落地方案强调从顶层设计、政策环境、行业合作方面出台更多创新举措,寻求更大突破。另外,应当加强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跨境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信息交流机制。
于海峰(广东财经大学校长):
于海峰在会上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经济圈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经济圈顶层设计的必要性、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经济圈实践价值与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经济圈构建的政策思路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提出,要以全新的思路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经济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提高大湾区海洋开放层次和水平;加快建设完善的大湾区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他认为,沿海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和现代海洋产业的集聚区,远海是优化海洋开发空间格局和资源利用的关键枢纽;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与优化大湾区海洋开发建设空间布局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具有粤港澳特点的远近结合、层次鲜明的空间新布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新动力。
曾智华(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曾智华对大湾区竞争力进行了中外对比,提出相应建议: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每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上的一体化,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自由港;借鉴国际湾区及都市圈发展经验建立有企业参与的大湾区合作联盟;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法律法规,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宜居水平,缩小城市间差距,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增强人力资本。积极普及现代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一流的数字基础设施,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的创新高地和数字经济中心。
De Giorgi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经济系主任):
De Giorgi教授将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与西方城市做了对比,认为粤港澳每个城市都是独立的出口和创新中心,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结合美国和欧盟的一体化模式和特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智慧、可持续发展、互联互通的区域。对智慧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科研、住房等问题做了具体阐述。
南沙成为大湾区最大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地
融资租赁产业是南沙金融的招牌!近2200家融资租赁企业落户南沙,占全市80%以上,累计完成112架飞机和52艘船舶租赁业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地。
南沙融资租赁企业如何用自身的发展助力南沙实体经济发展?2015年迁址注册到南沙的民营融资租赁企业广东屯兴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交出自己的答卷。
在金交会首届租赁和合论坛上,广东屯兴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辉斌告诉记者,直租业务占比已达98%,他们为不少中小企业做直租服务。以南沙某数控机床生产企业为例,屯兴将这些高价值的数控机床买下后直租到世界各地,解决企业在大额买卖上的押款难题,让企业可以安心研发生产。
屯兴去年承租的“新能源汽车四个0突破”在本届论坛上获得雄鹰奖最佳案例之一。“我们为全市1500辆新能源公交车做融资租赁,实现0首付0保证金0利率上浮0手续费,考验我们对创新方案的把控,创下了此后新能源公交车的范本,这恰恰是民营融资租赁企业赖以为生的灵活创新。”
公交集团可在盈利后付租金,不用头疼一次性掏出一大笔钱买下车辆;汽车制造企业可以一次性获得全款,继续生产下一波产品;租赁企业也能凭借这十几亿的大订单迅速做大规模。这就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注入活血的真实案例。
张辉斌表示,民营融资租赁企业占南沙融资租赁企业九成以上,期盼南沙管理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公平的发展环境,建议融资租赁联盟可制作民营融资租赁企业“白名单”,为这些可靠的民营企业在寻求合作时撑腰。
“广州金融”发布会举行
南沙金融改革亮点频出
6月20日,2019“广州金融”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金融专项小组已成立,推进穗港、穗澳互设金融机构,推动广州国际金融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研究制定大湾区金融政策,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工作沟通机制,多次赴港澳加强金融合作交流和规则对接。作为全市金融创新试点亮点之一,南沙金改成效显现。截至4月末,入驻机构6436家;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金额61.69亿元,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381亿元。已落户融资租赁企业(含金融租赁)近2200家,注册资金达5000亿元,累计业务合同余额超 2700 亿元。通过飞机租赁SPV项目公司累计交付112架飞机,合同金额约71亿美元;累计开展40艘船舶租赁业务,涉及金融约23.5亿元。
据介绍,目前南沙落户金融和类金融企业超6400家,比自贸区挂牌前增加52倍。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达11家,占全市接近1/5;融资租赁企业近2200家,占全市80%以上,累计完成112架飞机和52艘船舶租赁业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地。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已开展跨境资产转让等多项跨境创新业务,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超3200亿元。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香港+保税港区”飞机跨境转租赁项目、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供应链应付账款资产支持票据(ABN)”业务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四周年制度创新最佳案例”。
金融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国际金融论坛(IFF)、汇丰全球培训基地、中国风险投资中心等金融资源集聚平台正在稳步推进建设。此外,南沙近期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并正在积极筹备国际金融论坛(IFF)第十六届全球年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覆盖面广、力度大的金融业专项扶持政策,成立南沙金融控股公司、南沙金融服务公司等市场化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加强。首个省级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在南沙率先试点,并初步入选2019年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目前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接下来,南沙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同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携手港澳共建金融服务重要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和资源配置平台。
来源:南沙新区报